我對“以黃埔精神為紐帶”的理解
日期:2011-01-19 08:08:00
來源:《黃埔雜志》
作者:劉自勖
字號:【小】【中】【大】
打印本頁
關閉窗口
劉自勖
光陰似箭,日月如梭,隨著時間的推移,發(fā)生在東征北伐和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的黃埔往事,已經成為歷史。
黃埔軍校所產生的黃埔精神,曾激勵黃埔同學在東征北伐、抗日戰(zhàn)爭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。這里僅舉幾例:1926年7月9日黃埔軍校舉行北伐誓師大會,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葉挺獨立團作為北伐先遣隊向湖南挺進,北伐軍以八個軍10萬人對付力量懸殊的70萬重兵,由于采取各個擊破戰(zhàn)略,兵分三路攻下長沙直取武漢,取得了決定性勝利。由于黃埔?guī)熒暙I突出,戰(zhàn)績輝煌,校威軍威都達到高峰。為什么能以少勝多?就是有勇敢無畏的黃埔精神。抗戰(zhàn)時期,黃埔三期戴安瀾將軍是軍人典范,在印緬作戰(zhàn)受重傷,犧牲前仍吐出八個字:“反攻反攻,祖國萬歲”。當時戴將軍表現出的就是軍人要爭氣,熱血灑到底,不能做奴隸,這就是黃埔精神。還有黃埔六期呂公良將軍以3000人對敵8萬,相差27倍,以中將師長之身,打到最后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,還翻身而起擊斃敵寇并高呼不投降。這種黃埔精神被稱謂“虎魂”,也充分體現出黃埔軍校對學生進行的“不要錢、不要命、愛國家、愛百姓”教育所產生的精神作用。
近年來,海峽兩岸關系實現歷史性的轉折,取得突破性的進展,往來之頻繁,聯系之密切,交流之深入,前所未有,成效顯著。兩岸黃埔同學間的交往更不例外,由少數到多數,由疏遠而親近,由相隔到會面,同樣有了大的突破。俗話說:百聞不如一見。凡來過大陸的在臺同學,不論在言語、行動、思想上,對國家未來的統(tǒng)一都有一定程度的認同。我省舉辦多次的兩岸形勢座談會和報告會都有臺灣同學直接參與。今年春節(jié)我贈送臺灣同學的賀年卡,就有意想不到的效果:我原班同學陳振英是寧晉縣人,仙逝臺灣,我們同甘共苦三年之久,由于同學情深,總想去寧晉慰問其家人,但不記得村名了。我隨賀年卡詢問臺灣本隊退役少將吳昭立學長,他不僅告訴振英家的村名,而且將本隊原通訊錄寄來,還將在臺灣的11名同學現住址、電話及現狀詳細告知,使我很激動,充分體現了我們濃厚的同學情誼。同學們的聯系越來越頻繁,越來越深入,這是人心所向、大勢所趨,也是黃埔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。
2009年3月,河北、天津兩地黃埔同學會組團赴臺灣考察訪問,會見了黃埔退役將領、黃埔親友,拜訪了中國統(tǒng)一聯盟等許多團體,就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、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與民族振興問題與臺灣同胞進行了探討,達成了廣泛的共識。這也說明以黃埔精神為紐帶進行兩岸的交流交往,會產生更積極的效果。
歷史需要記憶,文化需要傳承,同胞需要往來。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同志在2010年政協會上提出,要以政協委員為主體,以河洛文化、書畫藝術、京昆藝術、黃埔精神、媽祖文化為紐帶,赴臺舉辦展覽、演出、研討等文化交流活動,開展與臺灣有關團體互訪活動,增進臺灣同胞對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認同。賈主席的這番話為我們黃埔同學做好促進祖國和平統(tǒng)一工作指明了方向,增添了力量,我們要以此為動力,為兩岸關系和平發(fā)展做出我們新的貢獻?!?BR>
(作者為石家莊市黃埔十八期同學)
黃埔軍校所產生的黃埔精神,曾激勵黃埔同學在東征北伐、抗日戰(zhàn)爭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。這里僅舉幾例:1926年7月9日黃埔軍校舉行北伐誓師大會,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葉挺獨立團作為北伐先遣隊向湖南挺進,北伐軍以八個軍10萬人對付力量懸殊的70萬重兵,由于采取各個擊破戰(zhàn)略,兵分三路攻下長沙直取武漢,取得了決定性勝利。由于黃埔?guī)熒暙I突出,戰(zhàn)績輝煌,校威軍威都達到高峰。為什么能以少勝多?就是有勇敢無畏的黃埔精神。抗戰(zhàn)時期,黃埔三期戴安瀾將軍是軍人典范,在印緬作戰(zhàn)受重傷,犧牲前仍吐出八個字:“反攻反攻,祖國萬歲”。當時戴將軍表現出的就是軍人要爭氣,熱血灑到底,不能做奴隸,這就是黃埔精神。還有黃埔六期呂公良將軍以3000人對敵8萬,相差27倍,以中將師長之身,打到最后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,還翻身而起擊斃敵寇并高呼不投降。這種黃埔精神被稱謂“虎魂”,也充分體現出黃埔軍校對學生進行的“不要錢、不要命、愛國家、愛百姓”教育所產生的精神作用。
近年來,海峽兩岸關系實現歷史性的轉折,取得突破性的進展,往來之頻繁,聯系之密切,交流之深入,前所未有,成效顯著。兩岸黃埔同學間的交往更不例外,由少數到多數,由疏遠而親近,由相隔到會面,同樣有了大的突破。俗話說:百聞不如一見。凡來過大陸的在臺同學,不論在言語、行動、思想上,對國家未來的統(tǒng)一都有一定程度的認同。我省舉辦多次的兩岸形勢座談會和報告會都有臺灣同學直接參與。今年春節(jié)我贈送臺灣同學的賀年卡,就有意想不到的效果:我原班同學陳振英是寧晉縣人,仙逝臺灣,我們同甘共苦三年之久,由于同學情深,總想去寧晉慰問其家人,但不記得村名了。我隨賀年卡詢問臺灣本隊退役少將吳昭立學長,他不僅告訴振英家的村名,而且將本隊原通訊錄寄來,還將在臺灣的11名同學現住址、電話及現狀詳細告知,使我很激動,充分體現了我們濃厚的同學情誼。同學們的聯系越來越頻繁,越來越深入,這是人心所向、大勢所趨,也是黃埔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。
2009年3月,河北、天津兩地黃埔同學會組團赴臺灣考察訪問,會見了黃埔退役將領、黃埔親友,拜訪了中國統(tǒng)一聯盟等許多團體,就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、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與民族振興問題與臺灣同胞進行了探討,達成了廣泛的共識。這也說明以黃埔精神為紐帶進行兩岸的交流交往,會產生更積極的效果。
歷史需要記憶,文化需要傳承,同胞需要往來。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同志在2010年政協會上提出,要以政協委員為主體,以河洛文化、書畫藝術、京昆藝術、黃埔精神、媽祖文化為紐帶,赴臺舉辦展覽、演出、研討等文化交流活動,開展與臺灣有關團體互訪活動,增進臺灣同胞對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認同。賈主席的這番話為我們黃埔同學做好促進祖國和平統(tǒng)一工作指明了方向,增添了力量,我們要以此為動力,為兩岸關系和平發(fā)展做出我們新的貢獻?!?BR>
(作者為石家莊市黃埔十八期同學)